阅读笔记|人性的枷锁

less than 1 minute read

Published:

1. “对菲利普来说,与海沃德为伍是最糟糕的事。他从不亲眼观察世界,总是书生意气。他很危险,因为他欺骗自己,却那么真心实意。他真诚地错把自己的放荡当作浪漫,把优柔寡断当作艺术气质,把无所事事当作哲人的超脱。他头脑庸俗,却极力追求高雅,所以从他眼中看到的一切事物都被放大了,轮廓模糊,蒙着多愁善感的金色薄雾。他撒谎,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撒谎,当他被戳穿,他却说谎言是美的。他就是个空想家。”

2. “看来,好像并不是因为你按某种方式思维,所以才按某种方式行动;而是你天生按某种方式行动,所以才按某种方式思维。 真理与此无关。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理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,过去的伟人炮制的复杂的系统观念,其实仅仅对作者本人才有效。”

3. “在国外生活有这样一个好处:你既能接触到周围人们的风俗习惯,又可以置身事外,客观地进行观察。于是你会发现,那些他们必须遵从的习惯,于你而言毫无必要。你不会注意不到,一些在你看来天经地义的信仰,在外国人眼里却显得可笑。”

4. “他被书中蔚为壮观的生存竞争深深打动,这里面显示的伦理法则,似乎符合他的思想倾向。他心想,这也许是对的。在这种斗争中,社会作为一方是一个有机体,保持自身的成长和自我保护的规律,而个人是另一方。

凡是为社会谋利益的行为,都被称为善举,相反则是恶行。善与恶仅此而已。而罪恶是一种偏见,自由人都应该从中解脱出来。”

6. “社会通过三种武器与个人展开竞争:法律、舆论和良知。

前两者可以通过欺骗来满足,欺骗是弱者对抗强者唯一的利器,它的逻辑是,罪孽在于被发现,只要没被发现,诸事安稳就行了。但良知却是城门里的叛徒,它在每个人的心中为社会而战,并导致个人抛弃自我,为了社会的繁荣昌盛,毫不吝惜地牺牲自我。”

7. “菲利普想起东罗马帝国国王的故事来。国王很想了解人类的历史,于是有一天,一位哲人为他送来了五百卷经典。可国王日理万机,无暇阅览,便吩咐他将书带回,化繁为简。转眼二十年过去,哲人又来了,人类的历史已经精减到五十卷,可这时,国王已经年迈,啃不动这些乏味的典籍,所以命令他再做删减。又是二十年过去,老态龙钟、白发苍苍的哲人带来了一卷书,里面是国王孜孜寻求的知识,但国王已卧床不起,奄奄一息,即便一卷书,他也无力阅读。于是,哲人把人类的历史总结成一行字,呈给国王,上面写着:人出生,受苦,死去。人生没有意义,活着没有目的。他出生与否,无足轻重,他是活是死,微不足道。生无意义,死不足惜。”

8. “一个人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股线,编织出自己图案,从而获得个人的满足感。有一种图案,最明显、最正确也最好看,那就是:出生,成长,结婚,生子,谋生,死去。”